网络安全等保测评的法律法规体系
等保测评(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)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一个多层次、多维度的框架,涵盖法律、行政法规、国家标准、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等。以下是其核心法律法规体系的梳理:
一、法律层
-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》(2017年6月1日生效)
- 核心内容:明确国家实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,要求网络运营者按照等级保护制度履行安全保护义务(第21条、第31条)。
- 作用:为等保制度的法律基础,赋予等级保护强制实施的法律效力。
-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》(2021年9月1日生效)
- 关联性:要求数据处理活动履行安全义务,与等保制度结合保障数据安全。
-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》(2021年11月1日生效)
- 关联性:在个人信息处理场景中,通过等保测评确保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的安全性。
二、行政法规层
- 《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条例》(2019年12月1日实施)
- 核心内容:细化等级保护制度的实施要求,明确定级、备案、测评、整改、监督等全流程规范。
- 作用:取代原《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》,成为等保2.0时代的核心行政法规。
- 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》(2021年9月1日生效)
- 关联性: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(CII)纳入等保三级及以上要求,强化定期测评和监管。
三、国家标准层(GB/T系列)
- 定级标准
- 指导如何科学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(一至五级)。
- 《GB/T 22240-2020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》
- 基本要求
- 规定各等级系统的安全技术要求和安全管理要求(等保2.0核心标准)。
- 《GB/T 22239-2019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》
- 测评要求
- 提供测评方法、流程和判定标准,指导测评机构开展测评工作。
- 《GB/T 28448-2019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》
- 扩展标准
- 补充技术设计、测评实施等细节。
- 《GB/T 25070-2019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》
- 《GB/T 28449-2018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过程指南》
四、部门规章与规范性文件
- 《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机构管理办法》
- 规范测评机构的资质认定、业务范围及监督管理。
- 《关于开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的通知》(公通字〔2021〕12号)
- 明确定级备案的具体流程和职责分工。
- 公安部发布的《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》实施指引
- 提供测评工作的操作细则和常见问题解答。
五、行业标准与地方性规范
- 行业标准
- 《金融行业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引》
- 《电力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》。
- 各行业(如金融、电力、医疗等)结合国家标准制定行业实施细则,例如:
- 地方性规范
- 部分省市根据本地实际制定配套文件,如《北京市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》。
六、体系特点
- 层级分明:从法律到标准,形成“法律→行政法规→国家标准→行业规范”的金字塔结构。
- 覆盖全面:涵盖定级、建设、测评、整改、监督全生命周期。
- 动态更新:随着技术发展(如云计算、物联网、工业互联网)不断补充扩展标准(如等保2.0新增“安全扩展要求”)。
总结
等保测评的法律法规体系以《网络安全法》为顶层依据,以《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条例》及国家标准(GB/T 22239、GB/T 28448等)为核心操作框架,结合行业和地方规范,构建了覆盖全领域、全流程的网络安全合规体系。实际执行中需根据系统定级结果,选择对应标准开展测评与整改。
本网站信息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本网站不保证信息真实性、有效性,仅供参考。请以最新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要求为准。